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“陛下和虾侯去接皇后娘娘。”
这个消息,随着队伍离京,迅速扩散。
官民百姓对此都深以为然,皇后娘娘肯定要接回来的。
江南士绅的领袖们,则是一脸懵逼,不是父子相残么,这又是怎么回事?
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,朱标动手了。
锦衣卫、五军都督府、御史台、刑部等衙门联合执法,拿着一份份名单,以谋反罪抄家。
名单上的每一户江南士绅,家主被捉拿下狱押往京师问罪典型,士绅们的家眷和三族,被四王率领的卫队,一批批地押往杭城湾和宁波府码头。
这两个地方,停靠着海军舰队,以及李善长组织的船队。
只要犯人家眷一到,就会被押上船送往吕宋、交趾。
以洪武舰为核心的八艘船,正在乘风破浪地前往吕宋。
周骥已经在交趾选好了地点,只要四王卫队一到,就可以直接登岸清除原住民,犯人家眷拎包入住。
江南士绅集团的关系网,盘根错节牵扯很深,朱标一动手,朝野一片哗然。
在宣传部和电报局的主导下,各种小道消息迅速传出!
江南士绅是如何自寻死路。
太子标是如何瞒着陛下高高举起轻轻放下,只杀首恶发配三族其余不问。
“江南士绅太可恶太狠毒了,居然想要让陛下和太子父子相残,让这天下重新陷入战乱之中。”
“就这样的恶行,不诛个三五七族,怎么都说不过去。”
“要不怎么说,太子殿下仁慈啊!”
“三族发配海外,也挺惨的!”
“惨什么,总比杀头好吧!”
“这你们就不懂了吧,知道上上一批发配到辽东的人,现在过的是什么日子?告诉你们,土地成片牛羊成群。
知道上一批发配朝阳省的人会过什么日子吗?每人一百亩地,有豿人奴隶,有豿人婆娘。
你们知道海外的吕宋交趾是什么地方吗?土地肥沃一年三熟,漫山遍野都是水果,遍地跑的都是野味,河里满是鱼虾。”
“我的天,这是流放吗?这是神仙过的日子啊!”
辽东、朝阳、吕宋交趾,这些地方开始进入大明百姓的视野中。
陛下前往接回皇后娘娘,现在还在大明。
陛下若知道,会怎么处置此案,文武百官心里清楚。
超过一半的官员,跟江南士绅集团或多或少都有牵扯。
而朝中官员,几乎都不在太子列出的名单上。
两害相权取其轻。
文武百官都不约而同地伸把手,要迅速了结此案,将涉案的数万士绅三族送到海外。
朱标在文华堂收到一个又一个的好消息,脸上的笑意愈发浓郁。
“终于铲除了江南士绅这颗毒瘤!”
朱标大大地松了一口气。
在后世,朱标仔细地研究了明史,江南士绅集团这颗毒瘤是必须要铲除的,穿越回来都在谋划。
江南士绅是毒瘤,但他们也是读书人,更是华夏文明的继承人和传承者。
朱标不会焚书。
查抄他们的所有书画典籍,以作编撰大典和选篇传播之用。
是以抄家的时候,朱标再三叮嘱,不得损毁任何的字画典籍,更要做好登记。
朱标不会坑儒。
将这些知识分子发配到海外,施行教化,传播华夏文明,这才是朱标和虾仁最想看到的事。
是以朱标再三叮嘱四王和汤和,沿途要善待他们不得苛刻。
之前老朱在,朱标不好发动,老朱去了后世,这就给了朱标机会。
老朱回来,朱标在跟老爹长谈之时,发现老爹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改变,就说出了他的计划。
老朱深以为然。
父子谋划,让虾仁当个工具人,把老朱摘出去成为一把威慑力十足的刀,由朱标施行他的全盘计划。
铲除了毒瘤,士绅们被抄没的庞大家业,又肥了芝麻汤圆。
这笔钱,朱标要用来兴教育、办学堂。
…………
“说凤阳,道凤阳,凤阳本是个好地方,自从出了朱皇帝,十年倒有九年荒。”
这句著名的凤阳花鼓歌,虾仁读初中的时候就知道了,现在站在中都的城墙上,很自然地就念了出来。
正和徐达回忆往昔峥嵘岁月的老朱,脸一下就绿了。
徐达扭头张望远处,就当没听见,只是压不住的嘴角,显示他在强忍笑意。
只要老朱吃瘪,徐达就感到开心,实在是这老登不干人事,拿皇位相争来吓人。
至于其他人,更是眼观鼻,鼻观心。
“你小子,不就开个玩笑,都过去这些天了,咋还在记仇呢?”
被虾仁当众点出来,难堪是难免的,但老朱没有发火,反而开起玩笑来。
这让徐达等人不免暗叹:“还得是虾仁,换做他人,脑袋瓜子就要吊在墙头上了。”
“姑父,我没有记仇,你不觉得这歌谣非常贴切吗?”
不记仇是不可能的,不报复也是不可能的。
这老登干的事,实在是太膈应人了。
老朱在后世读史时,也看了这句歌谣。
中都停建十年,这一路来的见闻,让老朱叹道:“虾仁,中都是龙兴之地,你说有什么办法能让中都兴盛起来,像洛阳长安南京北平那样!”
凤阳毕竟是老朱的家乡,老朱对这里有很深的感情,不希望就此衰败下去。
“姑父,现在还是靠天吃饭的时代,自然规律不可逆,顺其自然吧!”
中都属于淮河流域,长期的水患导致土地盐碱化,粮食产量低,且地处丘陵,非交通要道,农耕时期想要发展,根本不可能。
从史料上,老朱知道中都的衰败,也知道一个地方的兴起离不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。
中都并不具备这些的条件。
即使在后世,中都也发展不起来。
“唉”
老朱叹了一口气,叫来了中都地方官。
“即刻张贴告示,凡是迁移来的百姓,想要回原籍的,发放路引和返籍文书,不得阻拦。”
“臣等遵旨!”
消息传出,在中都城中,引发阵阵欢呼声。
洪武三年、六年、七年,老朱从江南和山西往中都迁移百姓三十余万人,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富户。
这些人背井离乡来到中都,生计艰难日益困苦,早已经苦不堪言。
如今能返回原籍,恨不得插上翅膀立即飞回去。
老朱发布旨意不到两个小时,衙门外就排起一眼望不到头的队伍,都是来开路引和返籍文书的移民。
开到路引和返籍文书的百姓,迫不及待地打包行囊准备干粮,明日一早就举家回迁原籍,一刻都不想在这个地方待下去。
“民为水,君为舟。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!”
老朱叹了一口气。